一位中山大学理学博士,却与咸阳“茯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成为了“茶博士”,他还作为唯一一个在企业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中国茶叶科技工作者最高行业荣誉——第五届“中国茶叶学会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作为泾渭茯茶科研团队领军人才,中茯茶叶研究所所长、咸阳泾渭茯茶副总经理胡歆一直以来专研于茶学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带领研发团队成员一起攻坚克难,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产品内质,为“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而不懈努力。
将茯茶制作工艺从古法制作向智能化转变
陕西是茯茶的发源地,泾阳茯砖茶在历史上远销西北乃至更遥远的中西亚各国,带来了当地商业的繁荣,产业的兴盛,被称为“丝路黑金”。茯茶以陕南优质黑毛茶为主要原料,属于发酵茶,具有补充膳食营养、消食健胃、降低血脂等作用。作为一名植物生物化学博士,一个偶然的机会,胡歆结缘了泾渭茯茶,从此开启了他的“茶研究”之旅。从2011年开始,研究茯茶、探索茯茶、创新茯茶成了胡歆最专注的事。在研究了茯茶品质变化的机理,了解了处理工艺的特征以及相关参数对茯茶品质的影响后,胡歆和他的团队开始将制茶的工艺从古法制作向智能化转变。
“制作茯茶的原料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醇化。过去,醇化的时间特别长,原料需要在仓库里放置两年以上,才能进行加工制作。按年产量为2000吨的茯茶来计算,仓库里至少需要囤积5000吨的原料。不仅周期长,而且还占用了大量的库存和资金,影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胡歆带领团队研发出“原料快速醇化技术”,可将原料醇化的时间缩短到6-12个月,大大提升了原料和资金的周转速度。
“渥堆是制茶的一道关键工艺,它是将茶叶趁热堆积,通过控制茶堆的温度、含水率来加速茶叶内物质转化。”胡歆介绍到,过去的渥堆工艺,不仅储量大难以管理,而且需要人工进行翻堆处理。不仅劳动强度大,还难以控制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针对这个问题,他们对原料仓储进行标准化、模块化的智能改造,开发出了自动化、清洁化的渥堆生产设备。“每个模块能够储存200-300公斤,并能够清晰地记录原料产地、时间、采自哪个季节、原料等级、来自哪个供应商等相关信息都可以在设备条码中记录,同时还通过精准控制每一个模块的环境条件来实现渥堆品质的一致性,有效提高了加工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推动茶区技术创新的同时带动茶农增收
“陕南是陕西茶叶的主要产区,过去主要产绿茶,而现在随着茯茶产业的发展,茶农的收入也大大增加。”胡歆说,绿茶的生产季节比较短,对茶叶的鲜嫩程度、采摘的时间有着严格要求,而茯茶的原料则不与绿茶争鲜,对于茶农来说从5月底到9月初都可以进行采摘,不仅对夏季采茶是个补充,也带动了茶农增收。胡歆参与的“陕南夏秋毛茶加工茯砖茶工艺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大量夏秋茶资源弃采的问题,实现了陕南茶叶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增加了茶农收入,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在我们的带动下,从过去只有我们一家茯茶企业到现在全市做茯茶的企业增加到100多家,在提升陕西茶叶单产水平的同时,也希望能带动茶农脱贫致富。
此外,胡歆紧密结合我国茯茶产业领域的技术需求,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在茯茶工艺创新、保健功能等方面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项目相关成果获得专利授权28项,并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专利奖一等奖等荣誉,通过在西安、咸阳、汉中等地的5家茯茶企业中推广应用,建成了高标准、高效益、规模化、清洁化的茯茶现代化生产示范工程,有效提升了我省茯茶原料加工水平、装备水平和产业规模,用科技力量带动陕南茶农增收致富。
“近两年,陕西的茯茶产业发展很快。我们也在陕南建立了加工厂,希望通过技术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陕南茶区的技术创新,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从事茯茶工作近10年,现在,胡歆想的最多的是以泾渭茶博园为示范,建立茶叶的自动化、数字化、绿色化生产模式,引领行业的技术升级。“我们要把泾渭茶博园做成茶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将茯茶推向世界。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关颖
责任编辑:杨帆
- 全线第一长隧、穿越20条断层,中老铁路安定隧道贯通 2020-11-30
- 中国(陕西)—尼日利亚汽配企业线上对接会举行 2020-09-02
- 足不出户看世界 领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独特魅力 2020-09-02